以下文章来源于丈量城市 ,作者1/6图片工作室
国家:英国
区位:利物浦中心城区
案例面积:约1平方公里
城市人口:约49.8万(2019年)
案例特色:老城区转型世界级文化休闲区
01
更新造就「欧洲文化之都」
老城更新的「生与死」
老城更新对于一座城市来说,或许是特有的文化传承,也或许是辉煌历史的再现。
但对另一些城市来说,老城更新则意味着「存亡」,意味着城市的竞争力,被誉为「欧洲文化之都」的利物浦老城区,就属于这一类更新的代表。
提到利物浦,不免让人想起它曾是英国工业革命摇篮、英国海上贸易中心、泰坦尼克号母港等历史名片。
殊不知,在1980年代初,利物浦却是英国失业率最高的城市之一,十年间市区人口流失超过10万人,导致老城空心化严重,破败不堪。从1980年代至今,「老城更新」成为利物浦城市发展最核心的主题,没有之一。
经过近40年更新改造,利物浦老城区成为「欧洲文化之都」的核心承载区,还是英国范围内国际游客到访量第四大的区域,访客经济达49亿英镑(2019年)。
全面复兴的城市,就业人口超过64.9万,经济增长率全英名列前茅。
利物浦老城如何实现逆袭?
因港而兴的城市中心
(16世纪—1930年代)
1715年,利物浦建成英国第一个船坞,发展航运业。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,利物浦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贸易港,当时经过利物浦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0%。
1830年,世界第一条客运铁路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,交通的便利使利物浦人口数量迅速增长。港口与莱姆街火车站之间的区域迅速发展成为城市中心,形成「港城一体」的紧凑结构。到1931年,利物浦人口总量达到85万的峰值。
因港而衰的老城中心
(1930年代—1980年代)
二战期间,利物浦遭受80多次空袭,城市中心超过一半的建筑被摧毁。
战后,城市重建工作以恢复远洋贸易、制造业为主,远离市中心的海福斯码头成为建设重点,码头周边的居住、商业配套拔地而起,而老城区因资金不足重建工作缓慢。
1950年代开始,随着制造业大转移以及深水化集装箱航运的兴起,到1970年代利物浦的产业优势消失殆尽,失业率居高不下,城市人口以平均每年1.5万人的速度流失,城市复兴势在必行。
欧洲规模最大的老城更新
(1980年代末至今)
1980年代开始,英国兴起滨水区更新的热潮,利物浦老城的阿尔伯特码头加入更新行列,试图通过海事博物馆、泰特美术馆等文旅项目,引领老城走向振兴。
但是,一个文旅项目并不能将游客转化为居民,且带动的经济效益也有限,人口依然在流失。
1990年代末,利物浦老城的惨状获得欧盟振兴基金扶持。1999年,以扶持基金为基础,由政府、企业联合创办的利物浦愿景(Liverpool Vision)成立,它是英国第一家城市更新机构。没有规划权和固定资金的利物浦愿景,开始以中间人身份主导欧洲规模最大的老城更新。
02
老空间「旧生活」,留人
有了生活,才有信心
利物浦愿景为老城制定的首要更新目标是
「最宜居的城市中心」。
人口流动量最大、历史建筑云集、
配套基础完善的城市门户
——莱姆街火车站区域成为更新先行区,
寄希望通过创造老城繁华生活,
激发市民自豪感,降低车站带来的
人口流向曼彻斯特等城市的虹吸效应。
①. 激活站前繁华商业
莱姆街火车站前帕克街区域
曾是利物浦最繁华的商业区,
但随着老城的衰落,人们已经习惯跨过这里,
乘车去曼彻斯特、切斯特等地购物。
利物浦愿景对帕克街进行步行化改造,
提升购物体验。
不久后,英国颁布《2003年地方政府法》,
鼓励城市成立商业改良区(BID),
以改善各地出现的商业衰退的趋势。
随后,利物浦BID成立,
接手站前商业区的管理运营和整体环境提升。
BID通过整体包装营销,
形成先游览圣乔治大厅、
利物浦世界博物馆等历史建筑,
再到站前商业区消费的都市休闲路线,
吸引消费者再次回归老城。
②. 复原老城市井生活
与商业区一街之隔的绳索工场区,
曾经是航海缆绳的制造、销售区,
商店、仓库、住宅密集,
但随着航运业的衰败这里沦为贫民窟,
治安问题众多,影响着商业区的更新质量。
2000年,绳索工场区以音乐会广场为核心,
通过混合更新的理念,即公共空间为核心,
融合酒吧、画廊、创意产业,
形成吸引年轻人的磁极。
之后,街区众多业主将建筑改造为餐厅、
书店、唱片店、咖啡馆、旅馆等业态,
绳索工场区成为夜生活聚集区。
2003年,
艺术与创意技术基金会(FACT)
入驻绳索工场区,
利物浦的创意产业发展壮大。
有生活、有机遇、有创新的绳索工场区
不仅引来全国的创意人才,
更留住利物浦大学、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等
艺术与设计系大量的毕业生。
③. 创造滨水魅力生活
2003年,阿尔伯特码头再度更新完毕。
由默西塞德海事博物馆、泰特美术馆、
披头士博物馆组成的三大文化项目,
从历史、艺术、音乐三个方面吸引游客。
同时,阿尔伯特码头
还是利物浦双年展永久性的户外展厅,
常来常新的艺术环境,成为热门打卡地。
更重要的是,
码头区的功能也获得更新:通过功能混合,
即引入商业、酒店、餐饮等业态,
从文化游览区转变为滨水休闲区,
与绳索工场区等共筑老城多元化的生活,
留住人。
④. 竖立城市商务形象
阿尔伯特码头北侧
曾是与航运相关的金融业聚集区,
航运业衰败后,此处的金融业萎缩严重,
写字楼空置率居高不下。
商务区的衰落,
不仅意味着税收和工作岗位的流失,
更是大众对城市丧失信心的重要根源之一。
2000年后,这里的更新
一方面聚焦在吸引新兴企业总部入驻,
如优利系统、索尼互动娱乐(欧洲)等,
并通过写字楼的商业功能改造,
完善商务区配套功能。
另一方面,通过「资本交换」
(鼓励高容积率,换取优惠政策)的方式
吸引企业在此建设总部,
重塑商务区的天际线。
老城区?;そㄖ诙?,缺少住宅用地,
商务区成为新建住宅聚集区,
不过这里新住宅必须要符合
「住宅公建化」的要求,
以增加区域的商务氛围。
03
「新空间」新功能,引人
有了磁极,才有增量
老城更新初获成功,
社会资本开始加入下一步的更新建设之中。
利物浦愿景
将第二阶段的更新重点放在空间缝合上:
莱姆街火车站区域、阿尔伯特码头、
商务区虽然获得再生,
但彼此间的联系被老城中心最落破、最荒凉的
天堂街区域阻断,无法形成合力。
此外,老城的城市营销也同步提上日程,
以增强城市品牌影响力,
吸引更多游客、更多投资。
①. 步行购物天堂
2004年,天堂街区域更新改造启动,
主要包括站前区至港区之间的街区步行化改造,
提升游客到达码头区的比例
(码头区于200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);
沿线布置足够规模的零售业态;
设置举办活动的公共空间等。
总之,通过一系列更新组合,
形成可逛、可买、可玩的购物目的地。
2008年,天堂街区域全部更新完成,
到达阿尔伯特码头的客流量增长25%;
次年,老城区在英国消费者最喜爱的
购物目的地评选中,进入前五名。
老城新中心
「利物浦一号」
是天堂街区域更新的核心,占地约17公顷,
是由26名建筑师联合设计的城市新地标。
放射状的步行网络,
将老城区内部的联系打通,
任意两个方向的更新区
均能实现快捷的步行连接。
除商业之外,利物浦一号还具有
酒店、公寓、办公、公交枢纽等功能,
是一个复合型的城市中心。
被利物浦一号包裹着的查维斯公园,
是城市活动、市民休闲聚集地。
精心设计的台地结构,
使经过公园前往码头区的游客,
可以俯瞰码头区,
形成难以忘怀的「第一眼」印象。
②. 成为「欧洲文化之都」
利物浦为了能在2008年欧洲文化之都大选中,
战胜伯明翰、布里斯托等城市,
从2003年开始,便以老城为舞台
开展连续的「文化主题年」活动
(如海洋年、杰作年等)。
2007「遗产主题年」时 ,
码头顶区的利物浦邮轮码头扩建完毕,
是英国为数不多的位于市中心的邮轮码头,
与它一同亮相的还有修旧如旧的历史建筑群
——「美惠三女神」。
游客可以一路跟随文化遗产,
从码头区游玩到老城区,
为城市赚足了「文化」口碑。
强化文化氛围
2008年,获得欧洲文化之都称号后,
码头顶区先后建设利物浦博物馆,
以及RIBA North文化综合体
(包括画廊、图书馆、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),
与阿尔伯特码头一起,
成为文化主题年活动永不落幕的舞台。
2015年,体验丰富的码头顶区,
获得英国最佳邮轮港大奖。
增强活动承办力
2008年,
阿尔伯特码头南侧的国王滨水区开始改造,
先后建设利物浦体育场和利物浦展览中心,
以增强老城区承接大型文化活动、赛事的能力,
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会展需求。
全面复苏的老城区,
吸引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投资,
梅尔西河沿线各个老码头区
成为投资建筑热点区。
04
新机遇新产业,聚人
有了产业,才能振兴
2008年全球金融?;?/p>
利物浦老城区的更新发展开始降速,
也正是这个阶段开始,
科技回归都市的浪潮席卷英国。
伦敦涌现出东伦敦科技城、国王十字区等,
通过老城更新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的范例,
利物浦也将更新重点区域聚焦到老城区北侧,
大学云集的「知识区」,布局区域的产业发展。
①. 吸引科技回归
「知识区」
的更新重点是扩大在专业学科的影响力,
吸引相关研究领域聚集。
知识区通过大学企业专区方式
(大学与地方政府、企业联合,促进成果转化)
先后更新建设利物浦科技园、
利物浦生物创新中心等等,
重点发展生命科学领域。
2016年,由政府、企业联合建设,
皇家内科医师学院、皇家利物浦大学医院等
联合承租的帕丁顿村更新项目开始动工。
帕丁顿村是集研究、转化、教育、
诊疗为一体的生命科学创新区,
以扩大知识区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影响力。
此外,结合区域物理学、材料学等领域优势,
通过厂区更新的方式建设传感器城,
带领知识区进军传感器、物联网等新兴领域。
②. 打造TOD知识门户
知识区吸引科技人才,更要留住科技人才。
科技人才喜爱的多元交流空间、活力生活氛围、
文化艺术环境,老城区一应俱全。
因此,老城与知识区之间的莱姆街火车站,
再次成为更新重点,
政府希望将它改造为「利物浦的国王十字区」
(伦敦老城内,依托车站的创新区)。
莱姆街火车站周边路网展开步行化的改造,
以加强两个区域间的联系;
开发办公、酒店、公寓、学生宿舍等功能,
形成利物浦的知识门户,
与老城协作,吸引企业、留住科技人才。
利物浦老城区更新仍在继续,
从其近20年的更新历程可以看出,
老城更新是一场树立各方信心的持久战;
更是一场围绕留人、引人、聚人的人才抢夺战。
老城更新并不存在一招制胜的奇迹,
更需要依赖不同阶段的更新战略。
转载自丈量城市微信公众号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学习交流